西江日報訊(記者 楊麗娟)薏米赤小豆煮水喝能祛濕,但近日市民黃小姐喝了幾天薏米赤小豆水后,不但濕氣未消,卻引發了腹脹,這是怎么回事呢?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科副主任歐國飛表示,身體濕氣重,煮薏米赤小豆水喝,是廣為人知的祛濕“良方”。但如方法用錯了,不僅加重濕氣,還可能引發腹脹、腹痛等不良反應。
歐國飛介紹,從中醫理論來說,身體濕氣分為“寒濕”和“濕熱”兩種類型,不同屬性的濕氣,祛濕方法也不同。“寒濕”多因脾虛所致,表現周身沉重、畏寒怕冷、手腳冰涼、腹脹、腹痛、大便不成形,舌質淡胖有齒痕,舌苔白。而脾虛主要因飲食不當,常喝冷飲、“涼茶”以及長期食用偏寒性的蔬菜、水果,刺激脾胃,導致陽氣受損,脾的運化水濕功能受損,寒濕內生,以及外感風寒濕氣侵襲導致濕寒,如夏天長期待在空調房,寒氣侵襲人體。
“治療寒濕,首先要健脾,調理好脾胃。”歐國飛說,在祛濕上不少人走了彎路,認為喝薏米赤小豆水可以祛濕,但這兩種食材都是性涼,對于腸胃虛寒者來說,會加重噯氣、腹脹、腹痛等不適癥狀,如長期服用,會更加損耗脾胃陽氣,加重脾虛。
寒濕者若要使用薏米赤小豆祛濕,不可生煮,須預先炒制薏米、赤小豆,薏米炒至金黃色有焦香味、赤小豆炒至變黑后,藥性由涼變溫,此時泡水飲用祛濕不傷脾胃。
此外,有一個常見誤區是,認為“祛濕茶”可治一切濕氣,但對于寒濕者不宜盲目喝“祛濕茶”,如廣東市民常煲的金銀花、菊花、木棉花、綿茵陳、雞骨草、溪黃草、車前草、魚腥草等皆屬寒性,均不適宜用于寒濕者。
歐國飛說,濕熱者多因長期吸煙、喝酒、嗜吃辛辣、煎炸、甜膩食物,吃肉多,進食蔬菜、水果偏少,以及熬夜、精神壓力大、缺乏運動等。表現為口干、口苦、口臭、面部油膩、長“痘痘”、大便粘或者便秘、小便發黃、舌質紅,舌苔黃厚膩。對于濕熱者,使用生的薏米赤小豆祛濕、清熱最適宜。也可選用上文所提到的木棉花、金銀花等“祛濕茶”。
歐國飛建議,寒濕者以調理脾胃為主,忌生冷食物和冷飲,少吃寒性的蔬菜及水果,均衡飲食,可用茯苓、山藥、芡實、蓮子煲湯健脾和胃,也可適當食用暖胃藥膳。濕熱者盡量少喝酒、戒煙、少吃肉,多吃蔬菜、水果,多運動、保證充足睡眠,合理服用“祛濕茶”。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