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云利用改造后的機器制作腐竹。受訪者供圖
西江日報記者 夏紫怡
通訊員 黃慧茹
走進位于廣寧縣排沙鎮木源村委茅崗村的廣寧縣和信食品加工廠生產車間,一股濃郁清新的豆香味撲面而來,機器高速運轉,從磨漿、榨漿、煮漿再到揭膜……十二道工序全在一條18米長的生產線上完成,整個車間僅需3名工作人員即可完成操作,維持穩定高效運作。如此繁榮生產景象,是廣寧縣排沙鎮人黃志云掌握腐竹核心制作工藝,改良生產技術,返鄉創業,帶動村民增收的美好寫照。
精選圓潤飽滿的優質黃豆,提前洗凈泡發,與山泉水一同放入磨漿機中,打出綿密、乳白的豆漿;過濾掉豆渣后,大火加熱豆漿,撇去表層浮沫,轉小火熬煮;待豆漿表面結出一層晶瑩剔透的薄膜,漸變成淡黃色,就可以揭膜晾干了。
但在傳統腐竹制作過程中,由于熱鍋里的豆漿一般是數厘米深,每一鍋漿要揭二三十層的腐竹,豆漿經過長時間的加溫和沉淀,腐竹會越揭越甜,而且會變紅。因此,一些不良廠家選擇往豆漿里添加亞硫酸鈉,以抑制豆漿變紅變甜。
如何攻破傳統工藝制作短板,生產出綠色健康的腐竹,成為黃志云輾轉思考的問題。一次突發奇想,迎來了發展轉機。
“我們將河粉機升級改造為腐竹機,使用循環生產的方法,顛覆了傳統的工藝,使每一層腐竹蒸制的漿控制在5毫米以內,而且每一層都是新漿,避免長時間加溫后豆漿出現變紅變甜現象,同時,也避免了增加添加劑。生產出來的腐竹色澤特別均勻,豆香味特別濃郁,久煮不糊,口感嫩滑。”利用積累三十多年的河粉生產技術,黃志云巧思改良、成功突破了傳統工藝生產的掣肘,繼而回鄉創辦廣寧縣和信食品加工廠,潛心發展腐竹加工生產。
如今,在生產車間的煮漿區,奶白綿密的豆漿要經過兩輪煮沸,保證腐竹的原漿質量優、味道佳;在蒸膜區,如蟬翼般透明的薄膜,被工人合攏剪斷成統一長度的腐竹;在烘干區,奶白色的腐竹被機器烘干成淡黃色,腐竹的香氣變得更加濃郁。目前和信食品加工廠產銷平衡,干腐竹每天出貨約八十斤。
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腐竹加工廠的生產規模也逐漸擴大。目前黃志云已注冊了“豆聞淘”“豆立鮮”等商標,設計了系列包裝,創立了廣寧排沙山泉腐竹地方特色品牌。綠色、健康、純天然的優質排沙腐竹正逐步打響市場,形成品牌效應。
駐排沙鎮幫鎮扶村工作隊表示,將按照“擴規模、提品質、抓營銷、創品牌”的思路,推動排沙腐竹產業規?;l展。計劃投資200萬元擴建生產線,開發就業崗位,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提升,謀求形成以二產食品加工,帶動一產黃豆種植生產,促進三產融合發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