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正忙著栽種砂仁苗。 西江日報通訊員 禤蕙珍 攝
西江日報記者 劉浩輝 通訊員 禤蕙珍
深秋時節,走進懷集縣甘灑鎮錢村,三坑涌、大風涌、東鈄涌山谷蔥綠如春,山溝泉水淙淙,坡地綠意盈盈,林下高低錯落地布滿了春砂仁苗,呈現出一派盎然生機。此前,這里是雜草叢生的荒山野嶺。如今,已變身現代生態農業基地。
懷集縣屬亞熱帶氣候,夏長冬短,雨量充沛,氣候宜人,是一個宜于人居,又滋養萬物生長的地方。特有的山區氣候和良好的生態環境造就了適宜砂仁生長的環境。洽水、甘灑、藍鐘、橋頭等山區鎮的山溝林下自古孕育有野生砂仁,在山間叢林里零星分布,處于“天生天養的”野生狀態,產量低品質差。
近年來,隨著砂仁市場需求量的不斷增大,甘灑鎮、洽水鎮、橋頭鎮等山區群眾瞄準致富機會,紛紛走上人工種植砂仁的路子。其中甘灑鎮的小竹村和南洞村種植農戶超過20多戶。
據了解,過去懷集種植戶多數是小規模種植或農戶零散種植,沿用傳統老方法人工種植,加上選種的砂仁品種不適,單產低,總產少,未能發揮出最大的經濟效益。2019年,懷集縣龍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多次邀請廣州中醫藥大學的何國振教授來到懷集,翻山越嶺,深入山林,實地考察了懷集多個山區鎮的氣候地理環境。
經過不斷篩選和比較發現,甘灑鎮錢村是半高山地區的偏僻村落,擁有綠水青山的自然環境優勢,山谷草木茂盛,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林地優勢明顯,十分適宜種植春砂仁。龍興農業公司負責人于是決心在這里建設春砂仁種植基地,開始承包甘灑鎮錢村三坑涌至大風涌與東鈄涌330畝未開發的自然竹木生態林地,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利用林蔭空間發展砂仁產業。
立定志向,說干就干。流轉土地、修路、通水、平地、耕種……在甘灑鎮政府和錢村村委會的支持下,一切進展順利。只用三年時間,千百年來閑置的荒山野嶺變為春砂仁生長的樂土。
目前,懷集縣龍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砂仁種植基地一期工程已累計投資300多萬元,種植春砂仁近300畝,套種油甘子、蘋果粉蕉等農作物超過1000株。此外,完善機耕路、輸水管道等基礎設施約10公里,筑建山塘水庫1座,修建多口蓄水池,安裝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實現蓄水保土效益。預計明年約有100畝春砂仁進入初產期,采收第一輪果實。
懷集縣龍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說,砂仁是中醫常用的一味芳香性藥材,有行氣調味,和胃醒脾,化濕止嘔,理氣安胎等功效。除了藥用價值外,砂仁還有豐富的食用營養價值,含有龍腦、樟腦等揮發油成分及鋅、銅、鉻等微量元素,是制作香料和火鍋底料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公司對種植春砂仁充滿了信心,相信憑借其優良品質,定能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該公司負責人說,砂仁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既是藥材,又是食品,一次播種可以受益十年到二十年,如果科學化管理,可以受益上百年,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但從長遠來看,改變傳統銷售春砂仁原材料的模式,推進春砂仁產品的深加工,才是懷集春砂仁未來的發展之路。
放眼望去,山涌池流清靜,草木蔚然。三坑涌、大風涌蕉林下的春砂仁苗長勢喜人,植株根部正在冒長紫綠色的新莖,另一邊山涌是春砂仁種質種苗培育基地,工人們正在埋種春砂仁新苗,山坡上點綴起一株株新綠。
據了解,接下來,懷集縣龍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將與廣州醫科大學科研團隊、陽春市農業試驗場、廣州白云山中一藥業有限公司等建立合作關系,研發培育高產優質的春砂仁品種,計劃投建砂仁加工廠房和試驗養殖砂仁雞,提高春砂仁的附加值。同時,發動當地群眾在自留山適合林下種植的地方套種砂仁,采取“公司+農戶”合作模式,由公司提供春砂仁優質種苗和種植技術指導,農民種植出來的春砂仁,公司兜底回收,拓寬銷售渠道,形成種植、研發、加工、銷售一體化模式,打造鄉村種養特色品牌,形成生態特色農業產業帶,探索帶動群眾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