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yyemq"></span>

    <progress id="yyemq"><big id="yyemq"><noframes id="yyemq"></noframes></big></progress>
    1. <mark id="yyemq"><center id="yyemq"></center></mark>

      <rp id="yyemq"></rp>

    2. <th id="yyemq"></th>

    3. <ol id="yyemq"><big id="yyemq"></big></ol><progress id="yyemq"><big id="yyemq"><video id="yyemq"></video></big></progress>
      數字報
      四會市羅源鎮洞心村 古今兩座橋 見證變遷史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走進四會市羅源鎮洞心村,在靠近清遠三坑鎮附近,三條“Y”型分布的河流淙淙而過,在三坑口匯聚,將洞心村與周邊村分割開來,為該村對外往來以及發展地方經濟帶來阻礙。為解決該問題,洞心村在三坑口架起了橋梁。從清代狹窄的石板橋,到如今寬闊平坦的鋼筋混凝土大橋,兩座新舊交替的橋梁,不僅展現了該村的日月更迭,亦見證了鄉村振興的蓬勃發展。

      ◎位于三坑口的兩座橋,村民洗菜處為古橋,遠處為新橋,見證了洞心村的歷史變遷。受訪單位供圖

      走進四會市羅源鎮洞心村,在靠近清遠三坑鎮附近,三條“Y”型分布的河流淙淙而過,在三坑口匯聚,將洞心村與周邊村分割開來,為該村對外往來以及發展地方經濟帶來阻礙。為解決該問題,洞心村在三坑口架起了橋梁。從清代狹窄的石板橋,到如今寬闊平坦的鋼筋混凝土大橋,兩座新舊交替的橋梁,不僅展現了該村的日月更迭,亦見證了鄉村振興的蓬勃發展。

      西江日報記者 戴福鈿

      通訊員 曾偉洪

      1

      清代古橋曾是對外要道

      驅車進入洞心村環鎮路沖二村段,在石陂坑、泥坑、大坑壩坑三條河流交匯的三坑口,兩段清代三坑橋清晰可見。

      “三坑橋位于洞心村委會沖二村與新圩村之間,而新圩村緊挨清遠三坑鎮。由于以往周邊沒有公路,自清代以來,該橋便是洞心村與外界溝通往來的主要通道。”羅源鎮文廣旅體服務中心副主任冼潔英介紹,三坑橋建于清嘉慶十九年,東北西南走向,為二孔石梁橋,長10米,寬1.2米,高2.45米。

      根據《四會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等資料記載,目前,三坑橋僅存兩段花崗巖石板橋面,每段由三件寬0.3米的花崗巖長石板蕩灰沙漿填縫建造而成。記者現場觀察發現,現存的三坑橋已較為陳舊,有加固修繕的痕跡。采訪過程中,偶爾有村民步行以及開摩托車從橋面經過,由于橋兩邊沒有設護欄,經過的村民都較為謹慎。

      今年70歲的洞心村村民葉火養告訴記者,三坑橋為其太公所建,采用附近石山的石塊建造而成。“當時周邊沒有公路,只有農田。河流較寬且深,橋梁便成為通往外界的唯一渠道。”葉火養告訴記者,小時候,他經常跟著父輩從三坑橋經過,到羅源鎮其他村勞作、探親,或到約3公里外的清遠三坑鎮購物、銷售農產品或打工等等,“以往從橋經過的人非常多,有步行的、推車的、踩單車的,人來人往很熱鬧。”

      然而隨著橋面的老化以及現代交通工具的進步,三坑橋已逐漸不能滿足人們出行的需求。葉火養遺憾地說,“后來村里修建了公路,但也要多繞5公里才能去到對面,居民出行依舊不便,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村的經濟發展”。

      2

      鎮村合力破解出行難題

      要致富,先修路。為解決三坑橋附近村民的出行難題,進一步帶動洞心村鄉村振興,近年來,羅源鎮與洞心村積極探索道路修建方案。

      2017年,依托新農村建設契機,羅源鎮通過籌集資金,規劃建設一條長12公里,覆蓋轄區5個行政村的環鎮路。其中,有2公里經過洞心村,三坑口所在的位置也屬于其中一段。

      為順利推進該路段建設,徹底改變落后的面貌,洞心村委會挨門逐戶深入調研,了解民意,動員沿線的村民主動讓地。

      “當得知要修建道路,村民們的熱情都相當高,不僅爽快答應讓地,而且還紛紛出力參與建設,提前在沿線除雜草、清障礙等等。”說起當時的情景,洞心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志賢感動不已。

      但環鎮路需經過三坑口,如何在保護三坑橋之余推進修路工程,成為擺在洞心村面前的難題。“當時,鎮政府找來了不少技術人員,對道路進行規劃設計。因填埋河流會破壞自然結構,影響觀賞性,最終,決定在三坑橋旁邊重建一座新橋——夕露橋。”

      2019年底,夕露橋建成通車。這條長約11米、寬約7米,且建有現代護欄,采用水泥鋼筋構造的新橋,受到了村民的歡迎,并取代三坑橋成為目前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

      3

      新橋推動鄉村振興

      夕露橋的通車,為洞心村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引來了現代農業產業,拓寬了村民致富路,鄉村振興實現快速推進。

      突突突……近日,洞心村晚造中華竹稻迎來收割期,賢稻合作社負責人、洞心村村民黎華紅駕駛著收割機,從夕露橋穿行而過,到對面收稻谷。

      “2020年以前,我家種有8畝水稻以及部分農作物,除了自用外,部分拿到三坑鎮售賣,但當時交通不便,靠人工肩挑或者摩托車運輸的數量有限,收入自然不高。”黎華紅高興地說,自從夕露橋通車后,他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作物運輸以及對外銷售亦更方便。

      2020年,黎華紅開始通過“村委會+合作社+公司+農戶+農科所+金融”的方式,帶動村民種植更具口感以及更受歡迎的中華竹稻。“現在洞心村有13戶農戶、約70畝土地種植了中華竹稻。”她透露,今年晚造產量約4萬斤,產值60萬元,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將銷往三坑鎮。

      李志賢介紹,伴隨著交通路網的發展,近三年,洞心村的鄉村振興之路亦越走越堅實。傳統農業逐漸向多元化發展,引來了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盤活了撂荒地;打造了250多畝韭菜種植基地,實施了共享菜園項目,成立了四會首個農機服務合作社……

      如今,走在洞心村,一幅產業興、農村美、農民富的畫卷正徐徐鋪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農作物銷售渠道更寬,村民的腰包更鼓,人們的生活亦更美好。

      西江日報、西江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
      凡本網“西江日報”電子報,以及注明來源“西江日報”、“西江網”的所有文字、圖片、視頻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版權均屬西江網所有。凡是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鏈接、轉貼、編輯或其它方式發布。已經被本網授權的,使用時必須做到:(1)注明來源“來源:西江日報”、作者信息“西江日報記者***”、相關圖片和視頻的出處及作者。(2)如修改標題,必須注明原標題。(3)如果從其他平臺間接轉載本作品,仍須注明來源“來源:西江日報”。
      2.
      本網未注明“來源:西江網”或“來源:西江日報”的作品信息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并不意味著認同其觀點或真實性,如其它媒體、網站或個人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行負法律責任。擅自使用西江網名義轉載或盜用西江網名義發布信息,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3.
      如本網轉載內容涉及版權、名譽權等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
      聯系人:羅小姐、涂先生(電話:0758—2722284)
      詳細請瀏覽:http://www.coloradospringsphonenumbers.com/about/copyright.shtml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 友情鏈接| 事業單位

      粵ICP備09102757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

      本網站由肇慶市西江報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西江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者建立鏡像 Powered by CmsTop

      四川av
        <span id="yyemq"></span>

        <progress id="yyemq"><big id="yyemq"><noframes id="yyemq"></noframes></big></progress>
        1. <mark id="yyemq"><center id="yyemq"></center></mark>

          <rp id="yyemq"></rp>

        2. <th id="yyemq"></th>

        3. <ol id="yyemq"><big id="yyemq"></big></ol><progress id="yyemq"><big id="yyemq"><video id="yyemq"></video></big></progress>